轻舟网
技术代码,散文随笔收藏
联系: 5913828@qq.com 5913828
全网搜索

真正读懂荆轲的悲壮


 

真正读懂荆轲的悲壮

 

司马迁《史记.刺客列传》中提到荆轲时,先提到了荆轲两次失败经历。这是很不寻常的记载方式。一般提到勇士,总是从南山打过猛虎,北海踢过蛟龙说起,而对于荆轲,只说他喜欢读书与击剑,随后就说了荆轲的两件“糗事”:

第一件事,荆轲到榆次,与侠客盖聂论剑,据说这个盖聂个子不高,比较粗壮,可谓貌不惊人,但是气势非凡,往那里一站,不动声色,只用两只眼睛盯住荆轲,荆轲的剑就拔不出来了,只好把剑还进鞘里,转身走了。

外行人看不出什么,但是盖聂心中有数,他对众人说:“他肯定不敢在此停留,应该已经离开了”。别人去客房一看,果然荆轲已经离开榆次了。

盖聂应该是个武林高手,他并不是唬住了荆轲,从言谈中能看出他很有把握。仅仅靠眼神就战胜了对手,一般武侠小说都不敢这么写,但确实有可能是实情。当业余选手遇到专业选手,对面一站,双方心中都有数,胜负已分。

紧接着是第二件事,荆轲随后到邯郸,这里也有个厉害剑客,叫鲁句践,两人比武论剑,鲁句践大声呼号怒斥数声,结果荆轲头也不回地逃走了(荆轲嘿而逃去,遂不复会)。

第一次荆轲是走,是离开,虽然不敌,但保持了尊严。这一次干脆是“逃”,可以说完败。

作为史学家,司马迁对于荆轲比武失败的经历并不避讳。但是为什么司马迁提到荆轲时,首先就提到他的“糗事”?因为司马迁在告诉读者:“荆轲的功夫是不行的,对于剑道,他只能算是一位爱好者”。

其实荆轲在出发前,也知道自己功夫不够,他还在等一个人,应该是个剑术高手。只是太子丹起了疑心,怀疑他不敢去。荆轲大怒之下,踏上了必死之路。

司马迁对荆轲的这些描述,是贬低荆轲吗?恰恰相反,是点明了“荆轲刺秦王”这起事件的悲壮。荆轲明明知道自己能力有限,更知道自己必死无疑,但是为了弱小燕国不受秦国欺辱,他豪情万丈,虽千万人,吾往矣!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,在大是大非面前,激发出的胆气与豪情,是天下没有谁能相比的。

最终,荆轲为什么没有成功?主要原因是什么?

在谈到荆轲荆轲刺杀失败之前,还记得“唐雎不辱使命”的故事吗?唐雎也是个猛人,他坐在秦王面前说:“你知道什么是布衣之怒吗?布衣发怒时,两个人尸体倒下,五步之内淌满鲜血,天下百姓都要穿上白色的丧服,就是现在这个时候!(若士必怒,伏尸二人,流血五步,天下缟素,今日是也!)”说完,唐雎拔剑而起。结果,秦王变了脸色,直身而跪,赶紧向唐雎道歉。

提到这个插曲的原因是想说明,对于刺客而言,最难的,应该是接近目标阶段。至于最后一击,专业刺客都有把握。唐雎只是个谋士,几乎都能做到。

那么,荆轲为什么没能成功?荆轲有足够的胆量与气魄,在秦王面前谈笑自若,他没有成功的主要原因,他自己已经说明了,荆轲受了重伤之后,倚在柱子上大笑,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:“大事之所以没能成功,是因为我想活捉你,迫使你订立归还诸侯们土地的契约回报太子。

这就更增添了悲壮色彩。荆轲失败的主要原因,是他想活捉秦王。如果他上来就刺杀,很可能已经成功了。次要原因还是剑术不够精。

后来,与荆轲比试过的鲁句践,听到荆轲行刺秦王的事,也很为荆轲感到难过,鲁句践私下对朋友说:“唉!实在太可惜了,他不讲究刺剑的技术啊。我过去不了解这个人,还呵斥过他,他可能以为我不是同路人吧。”

这段话证明在剑术名家眼中,荆轲的功夫确实不够强,另外也证明,反感秦国的绝不仅是燕国。然而,只有荆轲站出来了,他武功不够强,剑术不够精,没等到好帮手,也没有成功,却万众景仰,千古留名。原因就在于他为了国家,具有舍生忘死的坚定态度啊

最后,建议阅读司马迁《史记刺客列传》,本文引用部分如下:

......荆轲尝游过榆次,与盖聂论剑,盖聂怒而目之。荆轲出,人或言复召荆卿。盖聂曰:“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,吾目之;试往,是宜去,不敢留。”使使往之主人,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。使者还报,盖聂曰:“固去也,吾曩者目摄之!”

......荆轲游於邯郸,鲁句践与荆轲博,争道,鲁句践怒而叱之,荆轲嘿而逃去,遂不复会。

.......轲自知事不就,倚柱而笑,箕踞以骂曰:“事所以不成者,以欲生劫之,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。”

........鲁句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,私曰:“嗟乎,惜哉其不讲於刺剑之术也!甚矣吾不知人也!曩者吾叱之,彼乃以我为非人也!”

 

 


前一篇:童年记事 - 对老师们的印象

下一篇:城市记忆 - 芜湖的油炸臭干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