轻舟网
技术代码,散文随笔收藏
联系: 5913828@qq.com 5913828
全网搜索

“骂”人趣谈 - 从古至今,“骂”都是对付坏人的有效手段之一


人们普遍害怕被骂,所以从古至今,“骂”从来都是对付坏人的手段之一。



先说个历史上的真实故事,出自唐代柳宗元的《段太尉逸事状》。[1] 唐朝泾州大将焦令谌不懂体恤民情,得罪了名声很好的段秀实。这个故事原委是这样的:

焦令谌将土地租给农民,规定一半的收成归自己。恰逢大旱,田野寸草不生,农民将灾情报告焦令谌。焦令谌说:“我只知道亩产的数量,不知道旱不旱!”农民万般无奈,只好去求助段秀实来裁决,段秀实虽然是父母官,但是遇到这种事情也很为难,毕竟白纸黑字有条约。所以段秀实只好写了一封求情性质的判决书。结果焦令谌并不买账,还将农民打了一顿。段秀实无奈之下,卖掉自己的马替农民还上了债。

结果焦令谌的上司,淮西军主帅尹少荣看不下去了,尹少荣性情刚直,他怒气冲冲来到焦将军家,堵住他就在那里骂,估计围观者一片。焦将军躲在家中不敢还嘴,又羞又恼,又气又急,三伏天出了一身冷汗。主帅走后,焦将军生了一场大病,结果一命呜呼,居然被骂死了。

原文:淮西寓军帅尹少荣骂曰:“汝诚人耶?泾州野如赭,人且饥死;而必得谷,又用大杖击无罪者。段公,仁信大人也,而汝不知敬。今段公唯一马,贱卖市谷入汝,汝又取不耻。凡为人傲天灾、犯大人、击无罪者,又取仁者谷,使主人出无马,汝将何以视天地,尚不愧奴隶耶!” 谌闻言则大愧流汗,不能食,曰:“吾终不可以见段公!”一夕,自恨死。

再说个故事,评书大师单田芳,在回忆录《言归正传》中[2],说他六十年代下放农村劳动改造,受尽非人待遇,个别村干部想尽方法折磨他。后来村支书看不下去了,老支书披着棉袄远远站在村头骂,意思是哪有你们这样对待人的!他也不过来,骂得村里一片寂静。以后人们对单田芳果然要好一些了。



国外其实也是如此,李小牧跑到日本打工,在新宿发传单,不知怎么就得罪当地流氓,一群混混在巷子里用雨伞拼命抽打他,随后散去。李小牧挨打后碰巧遇到了黑社会的胖子,李小牧与他没什么交情,只是发免费纸巾有过一面之识。那个胖子得知情况后,二话不说,一个人昂首阔步,在巷子中慢慢走了个来回,边走边骂,结果巷子里鸦雀无声,没有一个人敢出来。以后再也没有人找李小牧麻烦了。

三国中当然有很多次骂人,其中一段经典,诸葛亮在阵前骂王朗:“既为谄谀之臣,只可潜身缩首,苟图衣食,怎敢在我军面前妄称天数,世上竟有你这般厚颜无耻之人!皓首匹夫,苍髯老贼, 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,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! 老贼速退! 可叫反臣与吾共决胜负!”王朗听罢,气满胸膛,大叫一声,撞死于马下。

曹操是免不了挨骂的对象。陈琳《讨曹操檄》, 把曹操的祖上三代骂得狗血淋头,曹操看到后,气得从病床上一跃而起,气血上涌,阴差阳错治好了头风病。这也许是曹操还不算是坏人的“福报”。

大家应该都曾经见过骂人。一次我在菜市场,看见一个戴眼镜男子,站在菜市场中央怒骂。原因是某个不良商贩扣秤太厉害了。原本熙熙攘攘的菜市场瞬间安静下来,接下来所有商贩都不敢高声,也没有谁还嘴。我想这个不良商贩挨骂之后,以后在斤两上做文章也不敢太嚣张了吧。

甚至儒家圣人孟子也骂人,虽然他没有指名道姓,但是骂得够狠,他说以下这些家伙都不是人:“无恻隐之心,非人也!无羞恶之心,非人也!无辞让之心,非人也!无是非之心,非人也!“ 意思是,如果一个人缺少了恻隐之心、羞耻之心、辞让之心、是非之心中的任何一种,都不配做人!

从以上的故事能发现什么规律?一.“骂”确实是对付坏人的有效手段。二.“骂”也需要实力,实力越强的人,骂人效果越好。真正的“骂”不是脏字连篇,而是准确指出对方不对之处,以气势压制对方,让对方无可辩驳。当然时至今日,“骂”已经成为“不文明”的表现,本文绝不是鼓励骂人,但是对于坏人坏事以及不良行为,人们需要保持提意见的勇气与能力。这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利益。

参考
1.^《段太尉逸事状》 https://so.gushiwen.cn/mingju/juv_d4b724e8c05b.aspx
2.^《言归正传》 https://book.douban.com/subject/5502387/


前一篇:李白与安徽 - 众鸟高飞尽,孤云独去闲

下一篇:重返黄池与横山